移动版 成语典故 古文名著 古诗文大全 传统文化 说说文字,专业原创精品说说!
专业原创精品说说!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 一句话语录

浮云一别后经典语录汇集90条

发布时间:2022-07-04   类别:一句话语录     阅读量:84次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原文、翻译及赏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出自 唐朝 韦应物的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译文

想当年客居他乡,飘零江汉;与你异乡聚首,携手醉还。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就已过了十年。

今日相见,欢笑融洽的情态一如从前,人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了。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风景秀美的秋山。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注释

淮上:淮水边。梁州: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

流水:喻岁月如流,又暗合江汉。

淮上有秋山:言淮上风光可恋,伸足上“不归去”之意。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的故人,故有感而发此作。

《师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我相信各位一定学过韩愈的文章吧!那么你对他的《师说》还有印象吗?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师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字词解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是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是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是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做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是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是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问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注释:

(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辅:辅助。

(3)好:喜好。

(4)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

(5)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

(6)或:有时。

(7)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

(8)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

(9)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翻译: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晨风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注解:

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鴥(yù):鸟疾飞的样子。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如何:奈何,怎么办。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满怀悒郁忧心如焚。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苞:丛生的样子。栎(lì):树名。隰(xí):低洼湿地。六驳(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迹,内心里忧心忡忡如醉如痴。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早忘了我啊没有丝毫记忆!

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檖(suí):山梨。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傍晚光景小鹰隼疾飞掠过,栖落在郁郁苍苍的北树林。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忧心忡忡满怀担心。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鴥(yù):鸟疾飞的样子。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如何:奈何,怎么办。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满怀悒郁忧心如焚。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苞:丛生的样子。栎(lì):树名。隰(xí):低洼湿地。六驳(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迹,内心里忧心忡忡如醉如痴。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早忘了我啊没有丝毫记忆!

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檖(suí):山梨。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傍晚光景小鹰隼疾飞掠过,栖落在郁郁苍苍的北树林。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忧心忡忡满怀担心。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鴥(yù):鸟疾飞的样子。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如何:奈何,怎么办。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满怀悒郁忧心如焚。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苞:丛生的样子。栎(lì):树名。隰(xí):低洼湿地。六驳(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迹,内心里忧心忡忡如醉如痴。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早忘了我啊没有丝毫记忆!

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檖(suí):山梨。

译注参考: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22:259-261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55-257

译文及注释

译文傍晚光景小鹰隼疾飞掠过,栖落在郁郁苍苍的北树林。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忧心忡忡满怀担心。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满怀悒郁忧心如焚。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高高的山... 显示全部

鉴赏

一个女子痴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伤。其实那位“君子”,恐怕压根儿已将她忘个罄尽。这首诗的内容实有揶揄嘲弄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况味。全诗三章,章六句。首章用鹯鸟归林起兴,也兼有赋的成分。鸟倦飞而知返,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人却忘了家,不想回来。这...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背景,历代学者尚有分歧。《毛诗序》持“刺秦康公弃其贤臣说”,朱谋玮《诗故》持“刺弃三良说”,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秦穆公悔过说”。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写妇女担心外出的丈夫已将她遗忘和抛弃,为了自圆其说,他还特意举了例证说:“此与《扊扅(yǎn y)》之歌同意,盖秦俗也。”《扊扅歌》的本事是这... 显示全部


欢迎分享转载 → https://www.t259.net/yulu/6/1141900.html

  • 点文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