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3
-
2024-04-23
-
2024-04-23
-
2024-04-23
-
2024-04-23
更新时间:2024-04-23 10:11:57 发布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4-04-23
2024-04-23
2024-04-23
2024-04-23
2024-04-23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处于前沿阵地尤需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向上向好,但仍一定程度存在虚而不实、散而不聚、持而不久的问题。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对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虚而不实”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学校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之外,脱离师生工作学习实际,自说自话,师生往往听而不闻,工作效果不佳。究其体制原因,主要是高校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缺少协同。长期以来,高校党的组织与行政组织虽然都属机关部门,但业务上往来不多,工作上交叉较少,党政彼此不够了解和理解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不利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好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像盐一样溶解于食物菜肴之中。这就决定了党务工作属性的意识形态,必须与教学科研等日常行政工作融通起来。体制上需要在党的工作体系与行政工作体系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强化党政协同。
党政协同,既包括坚持和完善党政共同议事制度,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也包括建立和健全工作协同促进制度,在各层面推行干部交叉任职制度,以有效增强各级干部对党政工作的全面认识和统筹推进。第一,在学校层面,中共党员的校长同时任党委副书记,领导分工中应明确党员校长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职责和权力,并建立问责机制。第二,在机关职能部门层面,职能部门负责人可在工作关联紧密的党政部门之间兼职。比如资助、就业、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可在主要负责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学生工作部兼职,人事、科研、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可在主要负责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教师工作部兼职。第三,在学院层面,党员院长同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或学院党委委员,参与讨论决定和贯彻落实学院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工作。第四,在支部层面,实行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即支部书记既是学术带头人,又是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带头人。这样,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党务工作者与行政工作者、党务工作者与学术负责人之间建立起以职务和职责为基础的协同机制,会有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散而不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关工作分散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单兵作战,缺少配合,就像一个个珠子,因为没有一根主线贯穿而散落各处。如果说过去在点位和局部上着力,还能适应传统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环境,那么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网络化、辐射化,蝴蝶效应明显,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强,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由散到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为必然。
部门联动,可借鉴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央厨房式”理念,推行“汇聚信息、集中研判、多元联动、及时互馈”的“上下往复”的闭环式工作模式。第一,“由多到一”,实现信息汇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部门涉及宣传、组织、统战、教务、科研、学生、保卫、信息化等职能部门以及各院系所等教学科研部门,这些部门涉及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应及时报送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去粗存精”,实现精准研判。一般信息由宣传部门研判,重要信息由各方联合研判,并作出相应工作安排。第三,“由一到多”,实现多元联动。根据研判结果,由各部门在各自工作领域协同应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一般包括课堂、网络、校报、广播、电视、论坛、讲座、报告、教材、涉外项目等等,意识形态载体多样,阵地之间要联手聚焦、积极应对。第四,“由多到多”,实现信息互馈。工作信息要在协同部门间顺畅流动,互通有无,并相互转换借力。工作阶段性成效以及新的重要信息要及时反馈给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再次集中研判、多元联动,以此类推,循环往复,形成工作闭环。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持而不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把意识形态工作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额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时断时续,不能一贯持久。问题的实质是责任体系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目前多数高校建立了意识形态责任制,但责任意识和责任落实停留在上层,高校党委普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但逐级衰减,到基层单位和具体人身上就不甚了了。要强化和夯实“分工负责”这个关键环节。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和责任体系中,当前定位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分工负责”,比起“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积极配合”要更进一步,责任重心更加下移。“分工负责”是这一责任体系中的末端,顶层设计再好,末端不能落实落细落小,也不会收到良好效果。
分工负责,主要是抓好明责、履责、问责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明晰责任主体。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包括六个方面责任主体,即“当事人”“条状管理部门”“块状管理部门”“协调单位”“分管领导”和“主体责任者”。以教师违反“课堂讲授有纪律”为例,责任主体包括当事人本身;以“条”管理为主的学院主管教学负责人、学校教务部门;以“块”管理为主的系所党支部、学院分党委;以“协调统筹”为职责的党委宣传部门;以“一岗双职”承担责任的分管教学和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学校领导;以承担“主体责任”的学校党委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党委书记。可见,责任主体分层分类,比较复杂,需要构建校党委、学院分党委和系所党支部三级责任体系,明确直接责任、主要责任、领导责任等及相应责任清单,否则就会导致责任不清、难以落实。二是细化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是工作事项的活动流向顺序,包括任务流向、任务交接和内在协调与控制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各类阵地管理,不仅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兵把口,各负其责,更要细化流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建立问责制度。只有责任而没有追究和奖惩,久而久之,责任也将淡化。要严明纪律规矩,强化监督检查,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硬落实。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实际上回答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谁来干”“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由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涉及众多,比较复杂,特别需要注重把握“时、度、效”。“时”是时机、节奏,“度”是力度、分寸,“效”是效果、实效。工作中应根据高校类型、区位环境、形势特点等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综合施策。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处于前沿阵地尤需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向上向好,但仍一定程度存在虚而不实、散而不聚、持而不久的问题。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对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党政协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虚而不实”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学校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之外,脱离师生工作学习实际,自说自话,师生往往听而不闻,工作效果不佳。究其体制原因,主要是高校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缺少协同。长期以来,高校党的组织与行政组织虽然都属机关部门,但业务上往来不多,工作上交叉较少,党政彼此不够了解和理解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不利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好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像盐一样溶解于食物菜肴之中。这就决定了党务工作属性的意识形态,必须与教学科研等日常行政工作融通起来。体制上需要在党的工作体系与行政工作体系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强化党政协同。
党政协同,既包括坚持和完善党政共同议事制度,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也包括建立和健全工作协同促进制度,在各层面推行干部交叉任职制度,以有效增强各级干部对党政工作的全面认识和统筹推进。第一,在学校层面,中共党员的校长同时任党委副书记,领导分工中应明确党员校长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职责和权力,并建立问责机制。第二,在机关职能部门层面,职能部门负责人可在工作关联紧密的党政部门之间兼职。比如资助、就业、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可在主要负责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学生工作部兼职,人事、科研、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可在主要负责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教师工作部兼职。第三,在学院层面,党员院长同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或学院党委委员,参与讨论决定和贯彻落实学院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工作。第四,在支部层面,实行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即支部书记既是学术带头人,又是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带头人。这样,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党务工作者与行政工作者、党务工作者与学术负责人之间建立起以职务和职责为基础的协同机制,会有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强化部门联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散而不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关工作分散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单兵作战,缺少配合,就像一个个珠子,因为没有一根主线贯穿而散落各处。如果说过去在点位和局部上着力,还能适应传统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环境,那么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网络化、辐射化,蝴蝶效应明显,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强,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由散到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为必然。
部门联动,可借鉴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央厨房式”理念,推行“汇聚信息、集中研判、多元联动、及时互馈”的“上下往复”的闭环式工作模式。第一,“由多到一”,实现信息汇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部门涉及宣传、组织、统战、教务、科研、学生、保卫、信息化等职能部门以及各院系所等教学科研部门,这些部门涉及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应及时报送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去粗存精”,实现精准研判。一般信息由宣传部门研判,重要信息由各方联合研判,并作出相应工作安排。第三,“由一到多”,实现多元联动。根据研判结果,由各部门在各自工作领域协同应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一般包括课堂、网络、校报、广播、电视、论坛、讲座、报告、教材、涉外项目等等,意识形态载体多样,阵地之间要联手聚焦、积极应对。第四,“由多到多”,实现信息互馈。工作信息要在协同部门间顺畅流动,互通有无,并相互转换借力。工作阶段性成效以及新的重要信息要及时反馈给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再次集中研判、多元联动,以此类推,循环往复,形成工作闭环。
强化分工负责,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持而不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把意识形态工作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额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时断时续,不能一贯持久。问题的实质是责任体系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目前多数高校建立了意识形态责任制,但责任意识和责任落实停留在上层,高校党委普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但逐级衰减,到基层单位和具体人身上就不甚了了。要强化和夯实“分工负责”这个关键环节。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和责任体系中,当前定位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分工负责”,比起“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积极配合”要更进一步,责任重心更加下移。“分工负责”是这一责任体系中的末端,顶层设计再好,末端不能落实落细落小,也不会收到良好效果。
分工负责,主要是抓好明责、履责、问责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明晰责任主体。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包括六个方面责任主体,即“当事人”“条状管理部门”“块状管理部门”“协调单位”“分管领导”和“主体责任者”。以教师违反“课堂讲授有纪律”为例,责任主体包括当事人本身;以“条”管理为主的学院主管教学负责人、学校教务部门;以“块”管理为主的系所党支部、学院分党委;以“协调统筹”为职责的党委宣传部门;以“一岗双职”承担责任的分管教学和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学校领导;以承担“主体责任”的学校党委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党委书记。可见,责任主体分层分类,比较复杂,需要构建校党委、学院分党委和系所党支部三级责任体系,明确直接责任、主要责任、领导责任等及相应责任清单,否则就会导致责任不清、难以落实。二是细化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是工作事项的活动流向顺序,包括任务流向、任务交接和内在协调与控制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各类阵地管理,不仅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兵把口,各负其责,更要细化流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建立问责制度。只有责任而没有追究和奖惩,久而久之,责任也将淡化。要严明纪律规矩,强化监督检查,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硬落实。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实际上回答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谁来干”“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由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涉及众多,比较复杂,特别需要注重把握“时、度、效”。“时”是时机、节奏,“度”是力度、分寸,“效”是效果、实效。工作中应根据高校类型、区位环境、形势特点等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综合施策。
今年8月,中共中央***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月,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要求,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系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课堂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青少年学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三大重要群体。为此,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抓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务必要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好抓实。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党的重要原则。高校党组织必须要有这种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一)强化和落实高校领导责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任务。高校领导班子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班子成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对各种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高校班子要坚持原则、理直气壮、敢抓敢管,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处室各负其责、二级学院认真实施”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层层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职能职责。高校党的工作部门担负着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能职责。党委宣传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管部门,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学工部、保卫部等部门和二级学院分党委(党总支)是重要的工作力量,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积极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质量和实效。宣传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实现宣传工作与时俱进,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都要广交朋友,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宣传部、学工部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灌输,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保卫部要做好防控排查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二级学院党政班子要认真抓好学院师生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把好第一道关口和加强第一线管理。通过这些部门和单位各尽其责、协调联动,杜绝出现漏管失查的问题。
(三)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加大培训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与媒体合作的能力、网络媒介环境下思想舆论引导能力以及队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娴熟、结构合理,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熟悉宣传文化工作、熟悉高等教育管理、熟悉媒体运作的专业化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同时引导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十分重要。高校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
(一)严格高校课堂、讲坛及文化活动阵地的管理。课堂、讲坛等阵地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敢于和善于回应师生关切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理论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解答及时补充到教学中。要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教师聘用、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督查制度,避免在课堂、讲坛等阵地中出现错误观点和言论。同时,还要建立规范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严格管理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杜绝错误思想、错误观点的传播。
(二)创新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要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推动力度,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及时性有效性。健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认真做好网上舆论斗争和引导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切实抓好网络课堂、网络社区、博客、播客、微博、网络沙龙、网络会议等的管理。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师生特点的网络管理队伍,提高网络建设与管理水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要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突出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涵,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培育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优良传统、办学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成果和品牌;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特别是政治理论性社团的审批和管理,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在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的环境下,作为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具有学科、人才和理论优势的高校,必须主动发声、释疑解惑,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中把握和引领方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及时发声。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体现到宣传承载成才的各方面。高校要结合贯彻落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义的理解认识,领会党和国家理论旗帜的内在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要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积极践行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自觉履行高校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过程中的责任担当。要进一步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高校师生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在理论研究阐释上发声。近年来,一些错误思潮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中传播,特别是境外一些敌对势力更是加大了渗透力度,利用一些突发事件来大造反华舆论,误导人们。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理论优势,认真分析这些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归纳其主要观点,揭示其理论实质与社会危害,帮助人们走出认识的误区。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建设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深入、系统地回答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等重大问题,及时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释疑解惑工作,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水平。
(三)团结更多知识分子主动发声。当前高校知识分子不少是“80后”、“90后”青年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积极向上,但也有少数人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强化,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交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感不强等现象,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知识分子队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与党同心同德、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的理论家、思想家,特别是要造就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学习上注重培养锻炼,组织和支持知识分子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在服务党和人民事业中提升自己,不断丰富新知识,增长新才干。要积极搭建知识分子施展才华的事业舞台,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积极帮助知识分子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多做得人心的好事,多办稳人心的实事,多解暖人心的难事,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通过扎实有效工作,培养、团结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拓宽与他们联系沟通的渠道,同他们交朋友,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到党的周围,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建设性作用。
总之,高校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宣传理论创新成果的高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基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全国和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更高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切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