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5
-
2024-04-05
-
2024-04-05
-
2024-04-05
-
2024-04-05
更新时间:2024-04-05 13:29:16 发布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4-04-05
2024-04-05
2024-04-05
2024-04-05
2024-04-05
回忆我们近代史,不堪回首。凄凉、悲痛、耻辱……一直徘徊在那一个时代,可以说,那是我们中国最最最黑暗的时候,中国母亲最心痛的时候。
回忆我们的近代史,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时代,是人吃人的可怕时代,是受尽欺凌的残酷时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第一次xxx战争、第二次xxx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系列的战争,一次有一次地加重我们中国的分担,加重我们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时代,一切,不堪回首。
有过这么一句话“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尽管是怎样的不堪回首,我们还是要去了解、学习、体会。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努力追求完美;才能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落后就要被挨打!”
“少年强,则国强。”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必须我们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努力。所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能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尽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出一份力!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强大而和平的国家,让世界充满爱!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很荣幸,能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享受着这么好的待遇。在此,我呼吁:和平吧!不要战争了!让小孩子们好好地享受着他们阳光的童年,让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幸福圆满的家,过他们想要、所追求的的幸福生活,让世界充满爱!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本课地位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②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a.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b.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c.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是:董仲舒阐述的儒家思想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理解、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不太强,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有限,为此,我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2、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四、教学过程
A、教学设计:
①、播放影视,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视局《汉武大帝》片头,电视剧主要刻画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的一生。汉武帝,xxx称他为英雄,他有哪些雄才大略呢?这样,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探究问题,提高能力
讲述本课时,我对每个知识点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设计了两个探究题,即: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自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
③、展示图片,激发兴趣
利用初一学生喜欢图片的特点,将主要人物、史实制成直观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汉武帝画像,七国之乱图,董仲舒图、古代太学图、卫青、霍去病画像,漠北之战图,昭君出塞图等图片),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④、表演短剧,增强效果
在教学中,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史实设计为短剧,由学生表演,分别担任汉武帝及道家、儒家、法家代表,劝说汉武帝用自己的思想治国。最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⑤、知识竞赛,评价人物
选两个学生进行知识竞赛,讲述课本以外的汉武帝的故事,看谁讲得多,学生更多地了解汉武帝,以便评价汉武帝。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用辩证的观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24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xxx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xxx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xxx;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
1.继秦汉之后,实现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统一的朝代是隋朝
2.开创“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隋文帝杨坚
3.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历的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589年
5.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
6.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时,最后一个灭掉的南方xxx是陈朝
7.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的是京杭大运河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9.京杭大运河连通了五大水系,由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0.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11.京杭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2.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
13.京杭大运河的南北终点是余杭和涿郡
14.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5.今天的北京,在隋朝时被称作是涿郡
16.大运河的南端、在隋朝时被称作“余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杭州
17.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
18.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
19.唐太宗李世民夺得xxx的方式是玄武门之变
20.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盛世是贞观之治
2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中书省
22.李世民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原因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唐律疏议》
24.隋朝建立、唐朝得以发展使用的制度有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5.唐太宗时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是魏征
26.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
27.记录唐太宗和他的大臣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是《贞观政要》
28.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9.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的根本原因是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30.唐朝百姓不想服劳役,可以合法利用的方法是交纳实物代替
3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管辖六部、执行政令的是尚书省
32.唐太宗的名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根源是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33.武则天当皇帝后将国号改为周
34.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创新贡献是创立“武举”和“殿试”
35.有“贞观遗风”,被称作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
36.武则天为提高庶族地主等新贵族的政治地位而编修的是《姓氏录》
37.唐朝新发明的农业工具是曲辕犁和筒车
38.唐朝最鼎盛时期是开元盛世
39.唐朝时管理今天新疆的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0.唐朝用于灌溉的工具是筒车
41.唐代制陶业的突出成就代表是唐三彩
42.被誉为开元前期“救时之相”的是姚崇
43.武则天时期对于整个唐朝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4.唐朝用于耕地的工具是曲辕犁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同一全国。
3、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的国家粮库。
5、隋炀帝从6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6、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12345)
8、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
9、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C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0、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一,建立信心。学生若能在记忆前抱有“我一定要记住”、“我一定能记住”的决心和自信,最后效果一定会大大改善。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着确凿的科学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十亿册书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即使每一秒钟输入十个信息,这样持续一辈子,也还有余地容纳别的信息。这种大脑记忆容量的无限性是我们建立自信的可靠保障。
第二,变通记忆主体。即把单一封闭的个体记忆,发展到以个体记忆为主,以合作记忆为辅的新阶段。所谓合作记忆是指以小组为单位(2-4人为宜)围绕同一历史问题采用抢答、抽背、默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刺激人的大脑记忆神经,激发记忆潜能,唤起竞争意识。为了调节气氛,有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同台竞技,与生同乐,让师生在“疯狂”的竞争记忆中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
第三,调动各种感官。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所以在记忆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最近,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那么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那么多精彩绝伦的诗篇;那么多智者学士创造出了那么多延用至今的创新发明。在这一段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个闪光点为它点缀,是它变得亮丽,更让人感叹。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国土上的中华儿女,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精髓,把一代代的中华精神传承至今。手捧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我领略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旅程。想象着书中所记载的一个个时代,强烈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子民,身上所寄托的情感是多么深厚!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的文明,打开《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自豪着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创造发明,品味着无数英雄用热血谱就的一曲曲壮歌,思考着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和使命……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受益匪浅,原本对中国历史了解甚少的我,现在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这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里,我最难忘盘古开天辟地。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好像一颗硕大的鸡蛋,而盘古就在“鸡蛋”里沉睡了一万八千多年。终于有一天,盘古苏醒了,他突然感到浑身难受,呼吸非常困难。于是,他愤怒地操起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斧头,使出浑身力气向四周猛劈过去。盘古手撑天,脚蹬地,努力不让天压到地面。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就这样,又过去了一万八千年,天边的极高,地也变得极厚。而盘古虽然倒下了,但还将自己的身躯化作了如今这美丽的世界。
盘古为了不让天地重合,吃的只是飘进他嘴里的雾,连眼睛也没敢合一下,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敬佩。而我们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也都要坚持不懈。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我刚学骑自行车时,一开始怎么也骑不起来,但我每天刻苦练习,坚持不懈,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盘古还有奉献精神。盘古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进了汗水,最后还把自己的身躯献给了世界。我国那些保卫祖国的战士们,不也有着和盘古一样的奉献精神吗?他们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让人民得到了幸福的生活。而我们平时做事却一点亏也不能吃,为一点小事也和同学斤斤计较。我想我们应该学习盘古的精神,为了他人,奉献自己。
闲暇的时候,一杯热茶,一缕阳光,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伴我清闲,人不知不觉中便沉浸在书香里。读了这本书,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让我深深感到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向颜真卿学习不畏xxx;向道同学习刚正不阿;向鉴真学习不怕艰苦……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我的家乡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她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被誉为“冀南明珠”。
邯郸有美丽的城市风光。看,那笔直宽阔的马路两边,栽种着高大粗壮的法国梧桐,它们枝繁叶茂,像巨人伸出手掌,给行人洒下了阴凉;绿化带里的红花绿草,被园林工人修剪的婀娜多姿,蜂舞蝶绕,一派生机!小巧玲珑的街心公园里鸟语花香,有一些老爷爷和老奶奶们在那里拉起二胡,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又一段,悠闲自得,其乐融融!
邯郸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拥有武灵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众多的名胜古迹。登上高高的丛台遗址,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赵武灵王在丛台上威武地阅兵;抚摸着学步桥上那邯郸学步的雕像,不免让人想起那个来邯郸学步不成,最后爬着回去的燕国少年;再看那窄窄的回车巷,让人穿过历史,重温了那个将相和的千古佳话。邯郸还是著名的成语之乡,据说和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有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赵苑景区的成语典故苑,以碑刻、浮雕、壁画等多种手法将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一一展现,形成了以成语典故为主题的独特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参观。
邯郸更有勤劳善良的人民,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使得古老的邯郸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高楼林立、设备现代的工业园区拔地而起;飞机场、高速公路使邯郸四通八达,交通越来越便利;经济发展,商贸繁荣,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我爱家乡,我爱邯郸,将来我一定要为邯郸增添新的光彩!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中华历史令我自豪
中国历史让我骄傲
海浪拍打着岩石,露出记忆的光辉;潮水冲走了礁石,讲述了辉煌的故事;海水抚慰礁石,无限点评。一个讲述了五千年的故事。
五千年的记忆,五千年的历史,诉说着一个中国家庭的发展;五千年的记忆,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五千年的记忆,五千年的历史,展现了一个中国家庭的辉煌!
东汉末年,天下大势三分。你,不为名利所惑,甘愿隐居深山,却被对山寨更执着的呵护所感动,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草船借箭,火女曹颖,七擒孟获……哪个不体现你的智慧,哪个不体现你的胸怀?你,诸葛亮,一个忠诚的伟人!
历史,你让我骄傲!
随着隋朝的兴盛和短命灭亡,迎来了中国历史上——唐朝的伟大辉煌!
你心里只想实现一只天鹅的野心,但是因为封建世袭制度,你只做了一个小报告。你不甘心,不愿意当公务员,不愿意把来之不易的江山交给别人,你的冲动让你失去理智。最后,你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成了王子!做人,总要守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穿衣;以人为本,能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防止历史改变。这三面镜子使你能创造贞洁的规则;这三面镜子让你成为万众敬仰的君主;这三面镜子也让你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你,李世民,一个明智的君主!
历史,你让我骄傲!
时间的步伐不会停止,历史的篇章还在翻动。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我们是祖国的栋梁!我们是21世纪的宠儿,必将在中国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历史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的辉煌,我们21世纪的人才一定会书写中国更加辉煌的篇章!
历史,你让我骄傲!
(初三,600字)
>倾听历史的声音
历史长河不息。倾听历史的声音,让这清音唤醒迷茫的人,让这清音长久缠绕我们的耳朵。
历史的长河,无尽的悲伤,倾听历史的声音,品味诗歌,让浪漫奔放的诗歌随着历史的巨浪在你我心中流淌。
“回头看那荒凉的地方,回去,无风无雨。”
苏轼,那么奔放不羁,坚定乐观,一直留到永远。不管是降职还是升职,他都没有破产。看看赤壁,他留下了多少荣耀!他只欣赏“白露过江,水光遇天”,看“大江东去浪淘尽”,想着“千古风流人物”。这就是苏轼,那个“能陪玉帝在上,陪利民朝廷在下”的英雄苏轼。
“谁怕,一场烟雨就永远持续。”
历史的长河,传递着历史的清音。听着,历史的清音缓缓飘进不卑不亢的房间。
xxx鲁思是个窝棚,但我很贤惠.xxx
刘禹锡一生屡遭挫折,是一次政治革新。他得罪了你的势力,遭受了很多困难。半年时间,强大的知县居然让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最后只剩下一间作战室。但是,刘禹锡不怕被权力逼迫。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他根据《苏秦调读金经》读了《诸葛庐在南阳,听云在西蜀》。他知道“山不高,仙却有名。水不深,龙才是灵。”太有品味了,太穷了,太幸福了!孔子在这间简陋的房间里说:
“为什么会有?”
历史的长河传递着历史的声音。听,历史的清音轻轻飘到南山脚下。
“菊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一个爱菊狂的人,情趣盎然,悠闲自得。对政府不满,隐居田间,不畏权势,五斗米也不指望。就像菊花一样,“花的隐者也”,他只愿享受“山美鸟美”。多么有自制力的人,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问你能做什么,你的心就远离你。”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聆听历史的声音,在这美妙的旋律中品味原本的清音。
第二天:董瑞金
(初二,700字)
>感悟历史1200字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0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可以追溯到1840年。从此,为民族自由独立而奋斗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铭文
xxx战争的烽烟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以在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把中国的xxx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被统治国家,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1911年的革命
1849年11月,xxx在檀香山成立中兴会,高呼“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xxx,成为xxx革命的旗帜。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胜利。1912年1月1日,xxx临时政府成立,xxx宣誓就任临时总统。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驻守东北的日军夜间炸毁铁路,然后以此为借口炮轰中xxx队东北野战军。一天之内就占领了20多个城市,3000万东北同胞倒在日军铁蹄之下。人民音乐家聂耳充满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救国运动,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代表作之一是《义勇军进行曲》,它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精神,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传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全面内战的爆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党,中国的命运正处于岔路口。xxx撕毁了双十协定。1946年6月,上海各界游行示威,反对内战。1948年9月,xxx、xxx指挥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10月,他们关闭了xxx的主要出入口。军队联合作战淮海,xxx残余退守台湾省。
xxx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30万北京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xxx向全世界庄严宣告,xxx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五十四声敬礼响起28次,人们以极大的兴奋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成为一个新的国家。
建造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xxx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1970年4月,长征一号火箭将东方红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分别成立于1949年4月和1949年11月。1966年7月1日,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实施。
中国梦梦见团结统一;梦想无所畏惧;梦想繁荣;我梦想有毅力。中国梦承载着对祖国未来的希望;中国梦承载着中国儿童和中国人民后代对祖国的爱。没有恐惧和毅力,就是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脚下是发展的梦想;所创造的是一个有特色的社会。
中国梦在我心里,在大家心里。
(初中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是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第一本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情况,从原始人类的出现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发展与解体,重点讲述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到南北朝的发展情况。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掌握四部分内容: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xxx分立和民族融合。
2、重点:
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夏朝的建立、分封制、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三国鼎立、民族大融合。
难点:
历史久远,难以掌握,学生不易理解;
措施:
搜集资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故事会、黑板报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找准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巩固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看图分析、动动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刻苦钻研、奋力拼搏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改措施:
加强集体备课,找准重难点,集思广益,探寻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四、教研专题:
借鉴洋思经验,利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自主学习的原则。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7课时第二单元:10课时
第三单元:13课时第四单元:9课时
阶段、期末复习:12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1、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着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①春秋时期;②吴国;③军事家孙武所著;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2、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xxx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4、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5、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xxx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xxx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6、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1.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我国历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统治被称为“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4.唐代陶瓷最为的是:唐三彩。
5.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开始于:隋文帝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6.科举制中最早设立殿试、武举的是:武则天。
7.科举制中,诗赋最早成为进士的主要内容是在:唐玄宗时期。
8.科举制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
9.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
10.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由隋朝李春设计主持修建造的赵州桥。
11.宋代最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12.北宋之后最的瓷都:北宋兴起的景德镇。
13.宋代的娱乐商业场所:“瓦子”。(或瓦舍)
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15.两宋、元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16.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后期。
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南宋时期。
18.我国省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标志: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的“行省制度”。
19.台湾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当时台湾叫“琉球”).澎湖列岛。
20.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的佛教和西藏事务。
21.元朝的港口:泉州。
22.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3.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标志: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24.明朝科举制变化的标志:采用“八股取士”(为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25.古代世界航海的壮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6.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的队伍人称“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泉州籍抗倭将领:俞大猷)。
27.清朝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的标志:雍正帝设──军机处。
28.台湾历第一次被外国侵占:1624年,被荷兰侵占。
年,郑成功(泉州南安石井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30.施琅(泉州人)率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1.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2.我国现在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修建的故宫。
33.明朝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理学著作:明朝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浅谈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题时,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题的选项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通过思考确定选哪一个。
2、判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判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些。
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去做:①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②看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快速浏览材料。③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展开讲。
4、问答题。问答题的审题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题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么。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今天,坐在教室里的我们不能忘记艰难的八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得来不易。
八年中,最残忍的就是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于一星期内消失于一座城,平均每十来秒消失一条生命。一张张老照片就是一件件无法抹去的罪证。这一张,两个日军少尉比赛,看谁能最快将一百个中国人杀死。那一张,一个同胞被绑在木桩上,但是,他的头已滚落在地上,鲜血满地,旁边的日军手持军刀,笑得那样刺眼和扭曲。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那张白骨堆积如山的照片,每一个骷髅上黑黑的眼洞中似乎都藏着一缕冤魂,你能感觉到他们正望着你,充斥着无尽的悲愤和凄凉。如果时光倒退,你能想象你会身处何方吗?
最可恶的是731细菌部队,他们用无辜的国人做医学研究的载体,为其注射病毒,观察其临床反应。他们拿活人做活体解剖,以此来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在刽子手明晃晃的刺刀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就那样无端地挣扎着死去……
70年后的今天,在庆祝xxx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解放军,精神抖擞,昂首挺胸,踩着军靴,从主席台前经过、从世界人民的眼中走过。海陆空、特种兵、医疗兵一一走过,各种新式武器装备一一亮相,如今的祖国从战火中走来,早已恢复了她自古以来的大国风貌。
没有这些xxx先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乱世出英雄,左权、赵一曼……还有无数没有被史书记载的前辈,都该被我们铭记,并心怀感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清晨的太阳!我们要铭记历史,感恩先辈,要努力学习,让中国的未来更加辉煌!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其核心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学生已经学过学习了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从打制石器到掌握磨制技
术,从群居生活到氏族生活),本节课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采集,鱼猎到农耕生产,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出现)由于它还与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形成对比,,所以它是挖掘历史的总结,起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定位
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2.目标解析:
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已经生活状况,就是把阅读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中的《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匾的骨耜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
井和草棚复原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中反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要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主要看大汶口出土的文物,理解为什么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要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就必须掌握不同时期生产工
具的发展情况,生产工具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社会进步有必须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前进。
三、问题诊断分析的一般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对阶级这个概念学
生难于掌握,形成的原因难以理解,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
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生存方式不再适应人们的生活,因此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学会了农耕。
新课讲授:
问题一: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所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师生互动:
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约七千年。他们已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问题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他们已
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
收割庄稼,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彩陶,已会纺线、制衣和织布。
思考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的西游和历时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德育目标: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通过当时奥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及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p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速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到学习的主题。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体验中学习。
3、小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有的与现实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列举中日交往的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让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p更深刻。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子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学习法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参与学习法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小组合作学习在处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发展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p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通过谜语让学生猜出是对孙悟空的描写,进而说出四大名著《西游记》,回忆唐朝的民族关系(幻灯片唐朝的路线图)引入新课。
2、出示第一个学习主题,(唐与日本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
3、指导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
①唐与日本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②唐和日本的交往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播放有关幻灯片进行比较,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③在中日的交往中出现的一位有名的高僧是谁及其有关它的有效信息?通过鉴真六次东渡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p不怕困难p勇往直前。最后就中日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讲解。
4、出示第二个学习主题,(唐与新罗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
通过对第一个主题的学习学生看书自己概括出唐与新罗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5、出示第三个学习主题,(唐与天竺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
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看书找出有关玄奘西游的有效信息?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②学生比较通过影视所看到的唐僧和书本中所学到的玄奘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1、自学环节
①自读。反复阅读新教材,了解课文大意,掌握脉络,既读书又读图,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落实到教材之中。
②思考。积极独立思考,明确重点、难点。
③找出问题。将课文中尚未弄懂的问题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④补习。补习旧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汇。
⑤练习。寻找自学思考题答案。
2、听课环节
①全神贯注,努力排除一切干扰,做到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并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②目的明确。带着新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自学时存在的问题听课。
③多思、勤问。要确立多个思维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理解所学问题,大胆回答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④认真读图表。历史教材有很多图表,学生应根据要求,认真的读,运用图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观点。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⑤做好课堂笔记。要听记统一,有详有略,不但要用文字记,而且要利用图表进行记录。
3、复习环节
①尝试记忆。合上课本,回忆所学内容,如有模糊问题,翻开课本后再记忆。
②将知识系统化,要抓住中心问题,将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纲目清晰,条理分明。
③整理笔记。通过尝试回忆,再一次阅读课文、图表,对笔记进行补充、纠正、整理,有利于深入掌握。
④填图表、忆图表。先做历史填充图,最后合上图表回忆,如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阅图表后再忆,直到清晰为止。
⑤及时复习。只有复习才能不遗忘,才能记得牢固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建立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对话能力,努力提升教学境界;实施综合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力争通过期末考试综合评价进入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不仅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还要给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加强理想未来、学习目的、学习情境的教育,让学生学好,保证考试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多做精讲多练,做好优秀学生培养和差生课后补课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在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认真组织复习,以书本为基础,理清概念,提示规律,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复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
6、引用数据和学习经验。我经常向老老师学习,听讲座。
7、认真组织考试,加强综合训练,抓住学科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收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和总结,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理念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进行正确的描述和分析,从而达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刊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总结问题。后续辅导,找学困生谈话,挽救其学习不好的原因,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治涛业平也很高。
吐蕃人饲养牛,马和单锋驼等,种植青稞,小麦和荞麦。吐蕃人已会制造金属器血和铠-,兵器。将士的铠-精良,用劲弓利-都很难穿破。全副铠-的士兵,全身只露两个眼窝。吐蕃习俗以战死为荣,一家几代人连续战死,被看做‘荣誉-门’。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少年时,父亲遇害,贵族举兵叛乱,他在-中继位。年少的赞普,骁勇而有谋略。他依靠叔父和亲信大臣,团结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稳定了局势。
而我所喜欢的文成公主可是个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读诗书,是个有才识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带去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业大臣。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学会了养蚕剿丝,防治刺绣,等等。
文成公主的进入,使吐蕃有了新的开始,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文成公主一样的历史人物。
我热爱读白话文史实,我曾看过一套书:《如果这是宋史》。这套书分为5册,将北宋建立到南宋覆灭,这几百年间描写的淋漓尽致。就拿两宋之交到北宋覆灭这一段历史来说吧。
两宋之交这段历史,更像是一部魔幻悬疑大剧,一次次大逆转,时而让你热血沸腾,时而又让人义愤填膺,却又让你欲罢不能。北宋盛极一时,统治集团却奢华腐败,与此同时,在辽国的边缘,金国崛起,挥师灭辽,又与宋朝交战,靖康之变就此上演。导致赵构南渡并自立为皇建立南宋。南宋尽管有岳飞,韩世忠等悍将强兵,看似扭转了南宋的局势,实则不然。南宋立国150余年间,将一个官宦王朝演绎的淋漓尽致。昏庸无能的帝王,独揽大权的重臣,共同构成了南宋的另一面。秦桧等人架空高宗,李纲、岳飞等名将被陷害。南宋国是迅速衰竭。
到了度宗,恭宗之时,蒙古又迅速崛起,灭亡了西夏与金,又大举南下。国难当头,南宋统治者最终沦落到开城投降,幼主流亡的地步。崖山海战后,南宋覆灭。
南宋的灭亡,体现了我们中华人民的民族气节,在最后一则的结尾,文天祥的死代表着赵宋帝国的覆灭。宋史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页,成了传说,成了叹息。许多人们追忆它的繁华和美丽,又痛惜她的软弱和糊涂。
我又怎能例外呢?
这就是历史的有趣,能使你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激动的呐喊叫好,有时在义愤填膺却又欲罢不能。
一、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
本学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文书资源: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
2、音像教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材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对媒体设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
4、人力资源:学生,求职人员,教师,邻居等社会人士。
三、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为了珍惜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新奇的特点,促使他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措施:
1、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熟透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一节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课堂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指导学生做到课前的收集资源,资料和图片的准备。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划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每一课为四课时,探究活动两课时,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本学期增补《地理读本》为扩展学生的视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以确保学生学得好。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1、做好学习三步骤:预习、听讲、复习。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并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课上要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最后就是“温故而知新”。这三点看似简单,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所以老师更要从初一开始抓起,开始培养起。
2、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
记忆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背书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重要的考点的才记,非重点、非考点只需了解,不需要识记。下面简单介绍4种适合初一学生记忆方法:
(1)“五要素、三步曲”法。学习一个历史事件要掌握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运用这种方法归纳每个历史事件的要点,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化繁为简,复习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如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中关于陈胜、吴广起义,运用“五要素、三步曲”法就能将起义的各个要点系统地掌握(2)知识串联法:一个历史事件由“五要素、三步曲”组成,一个一个历史事件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所以运用知识串联法,将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如初一历史讲的是中国古代史,就可以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将每个时期每个朝代串联起来,形成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如初一上册知识串联: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黄帝、尧舜禹)→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通过朝代串联法,将整个初一上册所学到的中国古代史分三种社会形态串联起来,线索简洁,方便学生识记。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能化繁为简,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
(3)图表归纳法:历史事件尽管内容多,记忆量大,但只要我们按照其类别进行归纳比较,不但能化繁为简,而且还能够提升其复习的质量。
图表可以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大事表,还有历史专题一览表、历史大事数轴图示等。图表归纳法不但对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有具体的、直观的认识,而且还通过比较将这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提升学生历史的思辨能力。如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4)歌谣巧计法:歌谣记忆法就是把识记材料编成便于记诵的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歌谣或口诀进行记忆的方法。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歌谣:祖国历史真悠久,一百七十万年有。北京人用天然火,最早人类在元谋。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线索不清,前后颠倒混淆。由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历史部分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它将整个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均只用一个单元就加以浓缩概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虽能有所补充,但大多被教材所局限,导致学生在快速浓缩掌握几千年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并不牢固。而在接下来学习各专题时,又再次涉及到各个时期或朝代,造成了他们对历史时期的混淆,甚至有同学连中国古代史最基本的朝代先后都搞不清楚,所以经常造成朝代与事件、与人物,事件与内容等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例如填空题一般考查的均是学生极其熟悉的内容,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文件,确仍是错误百出,学生几乎将他所知道的所有文件均写了进去,却无法分清哪部文件属于哪个国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背诵,却未能加以理解记忆,虽将知识点背下来,却无法准确应用。
2.汉字基础不牢,别字错字成堆。无论在填空题还是综合题的答题中几乎每题都能批到学生的错别字,姑且不论一些比较冷僻的词,就是平时最常用的中国xxx的“党”,独立战争的“立”等一些最常用的字,错误率也不低,所以自然就在无形中让学生的答题准确率降低许多,令人非常惋惜。
3.缺少相应练习,解题能力缺乏。如果说填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背诵,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选择和综合题中考查的必然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选择题:“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的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问其中‘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里对学生考查的就不只是他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而更多的考查了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大部分初中生在这一方面明显缺乏,所以整个阅卷中这一题的错误率是极高的。从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在审题、解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加强和弥补就有待初中教师去探讨和解决了。
二、历史复习的捷径
1.化整为段背一背。众所周知,复习课最难的就是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文科,它必须建立在牢固的背诵上,如果没有扎实的背诵,即使能力再强,也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而枯燥的背诵却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那么,如何在45分钟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背诵效率呢?首先,应坚决杜绝整堂课布置完背诵任务后,教师就撒手不管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恐怕连10分钟的效率都达不到。其次,我采取把当堂背诵内容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例如,一节课的背诵内容把它分为5段,每一段规定学生在5~10分钟内背完,同时在每一时段之前,先有教师或学生将要求背诵的内容加以分析,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完成背诵后再由教师或学生互查背诵效果,这样的话就把一节45分钟的无聊背诵课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的短时竞赛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提升了。第三,抓反复,虽然学生当堂已经完成背诵,但是往往会在背完后出现反复,为巩固记忆效果,在每次背诵下一课的内容时,我往往会给学生5分钟的巩固时间,以避免背完就扔的现象。
当然除了进行短时背诵,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趣味历史、史学新发现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由于所复习内容相联系的趣味性较强,一两分钟的小讲演可消除其复习一段时间后的疲乏,同时又能再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3.精选习题练一练。基础知识掌握以后,所需要的就是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否则会背而不会做仍是空谈。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在基础背诵上花费大部分时间后,解题训练所剩的时间极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其解题能力,就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可分专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能力与拓展题)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锻炼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每次训练下来,教师都要认真地阅卷,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再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发展,注重弘扬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应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应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与他人合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进一步认清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学生的基本情况: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知识的成长阶段,每天都在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是他们受到年龄和知识的限制,社会歧视能力正在形成。虽然不是刻板印象,但也会影响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他们应该经常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次,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仔细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找出他们的优缺点,并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兼顾两端。
四、教材分析:
这学期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分为文化课和活动课两个班。教材根据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写“单元复习”,梳理基本线索,总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想象世界》等一些开放性练习和专栏,旨在启发思考,倡导不求解答的表达观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渗透
教师在把握教材时,要从整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掌握多学科背景下的教学内容。宏观上要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层面,应更加注重人文知识之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基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理性的挑战;通过系统的教学,可以切入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经验;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积极而深刻的体验;通过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参与求体验、求索求索”的教学。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探究能力。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意味着教师应以平等、理解和信任的教学态度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始终着眼于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索以能力目标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真正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